BE Pauli.png

BE Shelley.png

概括 Summary

本文介绍了利用野生荨麻纤维开发天然复合材料的方法,作为“蓝色经济”创新之一,旨在激发开源创业、竞争力和就业。全球天然纤维复合材料(NCF)市场在2010年达到20亿美元,预计到2016年将增长至3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0%。欧洲是最大的市场,汽车和电子行业正逐步采用天然材料替代合成材料。荷兰的Carla Wobma和Bob Crebas团队重新发现了荨麻纤维的潜力,这种植物无需农药,生长在野外,纤维强度高且可持续。通过创新的生产工艺,他们开发出荨麻纤维纺织品,并建立了从种植到成品的完整生产系统。这一创新不仅减少了对棉花等高耗水作物的依赖,还通过废水利用和沼气生产实现了零排放目标。荨麻纤维的应用展示了如何利用废弃资源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符合“蓝色经济”的核心原则。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use of wild nettle fibers to develop natural composite materials as part of "The Blue Economy," aiming to stimulate open-source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ment. The global natural fiber composite (NCF) market reached 2𝑏𝑖𝑙𝑙𝑖𝑜𝑛𝑖𝑛2010𝑎𝑛𝑑𝑖𝑠𝑝𝑟𝑜𝑗𝑒𝑐𝑡𝑒𝑑𝑡𝑜𝑔𝑟𝑜𝑤𝑡𝑜2billionin2010andisprojectedtogrowto3.8 billion by 2016, with a 10% annual growth rate. Europe leads the market, as industries like automotive and electronics shift to natural materials. Carla Wobma and Bob Crebas from the Netherlands rediscovered nettle fibers, a sustainable and pesticide-free plant with high tensile strength. Through innovative production processes, they developed nettle fiber textiles and established an integrated system from farming to final products. This innovation reduces reliance on water-intensive crops like cotton and achieves zero emissions by utilizing wastewater and biogas produ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ttle fibers demonstrates how waste resources can create high-value products, aligning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Blue Economy.

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 Supporting the UNSDG

Untitled

Case 93: Contents | 案例内容

多种语言版本 | More Languages

<aside> 💡

市场

2010年,全球天然纤维复合材料(NCF)市场规模突破20亿美元,过去五年年均增长率达15%。

预计到2016年,该市场规模将实现近一倍增长,达到38亿美元,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标志着连续十年的两位数增长。欧洲占据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得益于汽车行业持续将门板、座椅靠背、仪表盘乃至保险杠等部件从合成材料转向天然材料的趋势。仅NCF汽车保险杠和防护饰条领域就已形成1.62亿美元规模,消耗天然材料3.24亿磅。电子行业也逐步采用NCF制造手机和电脑外壳。

尽管亨利·福特曾开发过大麻复合材料概念车,但首款量产天然纤维车体实为东德特拉贝特采用的棉-聚酯复合材料。奥迪、宝马和沃尔沃等车企已转向NCF应用,近期通用汽车的跟进更推动美国跃居汽车用NCF消费第二大区域,远超日本。2006年,NEC率先使用洋麻纤维和聚乳酸制造手机外壳。比利时自行车冠军转型制造商约翰·穆瑟乌利用本国悠久的亚麻种植历史,开发出首款亚麻环氧树脂赛车架,这种低成本减震车架展现了卓越性能。

建筑行业作为复合材料应用第二大市场,正重点发展木塑复合材料。源自亚麻、大麻、洋麻和剑麻的NCF凭借低成本、轻量化优势,对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形成强力竞争——剑麻曾是制绳主要原料,现重获新生。

亚麻纤维具有最优异的增强效果和抗拉强度。汽车行业中,NCF的性价比表现尤为突出:比强度与功能价值的综合比较显示,其性价比是钢材的8倍、铝材的14倍。基于石化产品价格上涨、政府绿色政策支持及终端用户的高度认可,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在可预见未来将持续创下市场新高。

</aside>

<aside> 💡

创新

推动天然纤维复合材料(NCF)创新的核心优势在于:较低的成本、易于维护、低吸湿性、无腐蚀风险以及较高的均匀度,优于木材。

建筑业长期因过度使用柚木等硬木导致大规模森林砍伐而备受诟病。随着稻壳和甘蔗渣开始应用于窗框、围栏、户外平台及墙板领域,越来越多制造商正用NCF替代受管制热带木材。亚麻、洋麻和大麻不仅取代合成材料与金属,更展现出优异的热回收与绝缘性能。除稻壳属废弃物利用外,其他天然纤维均需与粮食作物争夺耕地,这成为构建满足水粮等基本需求的可持续社会的重大挑战。

荷兰创新者卡拉·沃布玛与鲍勃·克雷巴斯在杰伦·博斯的研究支持下,重新发掘了荨麻的纤维价值——这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植物早在公元900年就被用作皇家奢侈品纺织品,更是10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所记载的九种圣草之一。这种多年生植物不仅富含维生素A、C及钾钙元素(营养价值堪比菠菜黄瓜),其根部可提取黄色染料,叶片可制黄绿色染料。不丹是全球唯一规模化野生采集荨麻纤维制作"帼"式男装的国家。

克雷巴斯团队在欧洲多国的研究表明:每公顷荨麻可产6吨原料,提取600-780公斤纤维。当前市场荨麻纤维价格是棉花的4-5倍,单位土地收益远超玉米(2000欧元/公顷)和向日葵(1000欧元/公顷)。相比需年耕的棉花,多年生荨麻无需灌溉的特性能大幅降低能源与人力投入。创新团队采用热真空圆筒提取技术,试点工厂整合沤麻、发酵与水净化工艺,全程利用雨水作业。每加工1吨荨麻可产生50-55立方米沼气(甲烷含量75%),通过自产气体干燥纤维实现能源自给(参见案例51)。后续用肥皂业副产品甘油处理原始纤维,最终制成可循环生产的"蓝色纤维"——这套融合农业与制造业的闭环系统,完美诠释了蓝色经济"零排放、全循环、高附加值"的核心原则。

</aside>

<aside> 💡

第一笔资金流

2006年,鲍勃·克雷巴斯创立了Netl公司,同时卡拉与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的专家合作完善纺纱工艺,并按照她的创新女装设计,在立陶宛和荷兰将荨麻纱线编织成布料。

这对夫妇随后开发了48公顷的荨麻种植园,建立了从种植到成品的完整生产体系,首批服装系列于2012年初在国际市场推出。在初始阶段,欧洲可能设立四个种植基地,通过集聚专业公司集群,逐步替代高耗水、高农药需求的棉花纤维——这种纤维甚至已不再受中国市场青睐(参见案例77)。尽管当前荨麻纤维的成本价格尚未达到棉花水平,但其为消费者和环境创造的价值,提供了推动服装行业向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转型所急需的多重效益和收入来源。

</aside>

<aside> 💡

机遇

当Netl公司正忙于开发荨麻种植园和服装产品时,荷兰企业家保罗·范佐格尔(Paul van Zoggel)等人也加入了这一创新行列。

他们的产品组合包括三种蓝色经济纤维:荨麻纤维、海藻酸盐纱线和蚕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富含有机物的工艺用水(含有维生素、铁和钾等营养成分)是理想的土壤改良剂,还可进一步加工提取天然营养混合物。

基于对荨麻纤维特性的研究及亚麻的成功经验,首个天然纤维复合材料试验产品——面包盒和饮水杯已准备就绪。荷兰航空航天实验室注意到,该材料的比刚度堪比玻璃纤维,抗拉强度超过其他任何天然纤维,正考虑将其作为未来备选材料。

从棉花转向荨麻纺织品在所有方面都实现了显著改进。这种野生植物可与亚麻、苎麻、洋麻和大麻形成互补,能在退化甚至受污染土地上种植(但不可饮用其工艺水),既能创造就业机会,又能满足工业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纤维需求。

荨麻的复兴让我们重拾千年传统智慧。未来愿景或将结合净化土壤的荨麻、吸收二氧化碳的海藻以及富含有机物的工艺用水,共同实现土壤合理利用、空气清新和水源洁净的目标。德国一些敢于冒险的企业家已通过创新的预售商业模式加入这一浪潮,引领市场动态发展。

</aside>

补充资料 | More Information

补充资料 | More Information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