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啤酒酿造作为“蓝色经济”100项创新之一,旨在激发创业、竞争力和就业。2011年全球啤酒市场规模接近1100亿美元,中国、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场增长显著。四大啤酒商控制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小型精酿啤酒厂在利基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比利时等地的传统酿酒工艺仍保持高质量,拒绝大规模扩张。Jim Lueders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将啤酒酿造与农业结合,利用酿酒废料生产面包、蘑菇、饲料和沼气,甚至养殖鱼类,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他在美国蒙大拿州建立了小型啤酒厂,采用二手设备,并通过循环利用废料和废水,降低了成本并增加了收入。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投资风险,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符合蓝色经济的原则。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eer brewing as one of the 100 innovations shaping "The Blue Economy," aiming to stimulate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ment. In 2011, the global beer market was worth nearly $110 billion, with significant growth in Chin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Four major brewers dominate over half of the market, but small craft breweries are gaining traction in niche markets. Traditional brewing in Belgium maintains high quality, resisting mass expansion. Jim Lueders innovated by integrating brewing with agriculture, using brewery waste to produce bread, mushrooms, animal feed, biogas, and even fish farming, maximizing resource efficiency. He established a small brewery in Montana, USA, using second-hand equipment and recycling waste to reduce costs and increase revenue. This model not only lowers investment risks but also creat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ligning with Blue Economy principles.
<aside> 💡
全球啤酒市场规模达到近1,100亿美元的营业额。预计2011年,市场规模将增长2.5%。
中国和非洲在同期增长了5%,拉丁美洲增长了近3%。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国,其次是美国和俄罗斯,德国在巴西之后排名第五。人均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是捷克共和国,其次是爱尔兰和德国。尽管过去五年里欧洲的啤酒销售下降了7%,但无酒精啤酒的销售增长了37%。2010年,西班牙的无酒精啤酒人均消费量达到5.8升,成为全球无酒精啤酒人均消费的领导者,市场份额达到13%。
该行业由四家酿酒商主导,控制了全球18亿百升的一半以上市场。这些主要参与者创造了该行业70%的利润。总部位于比利时的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在2010年销售了约3.5亿百升,远超南非米勒(SABMiller)的近2.5亿百升。喜力(Heineken)酿造的啤酒超过2亿百升,嘉士伯(Carlsberg)约1.25亿百升,而中国的青岛啤酒(Tsingtao)每年销售5,000万百升。前十大酿酒商的市场份额从1998年占全球总量的37%上升至2004年的62%,并且持续上升。所有啤酒酿造商都在中国布局,英博集团在2011年已经在8个省份拥有30家工厂。
啤酒的全球化使得这种曾经是手工制作的本地饮品变成了类似肥皂和洗涤剂的品牌商品,得到广告的强力支持。这种发展趋势通过广告支出得到了证实。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是全球最大的广告投放商。个人护理品牌刚刚取代汽车行业成为广告投入的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啤酒酿造商百威英博和南非米勒。尽管顶级品牌走向全球,但据估计,约有4,000家微型酿酒厂和酿酒酒吧正在利基市场上分食全球大酿酒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些小型运营的成功证明了它们能够维持艺术性并以溢价追求卓越品质。
比利时仍有七家修道院酿酒厂,已经生产了几个世纪,并以卓越的营销吸引力延续着这种做法。尽管全球需求强劲且投资资金随时可用,但这些酿酒厂不准备增加产量,坚持基于传统工艺的出色品质。弗兰德斯(比利时北部)仍有几家精酿啤酒厂每年收集野生酵母。据估计,仅在拥有强大酿酒传统的弗兰德斯地区,就有超过3,000种不同的酵母可用于啤酒发酵。
</aside>
<aside> 💡
全球化迫使酿酒商通过标准化寻求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
根据备受推崇的德国纯度法,传统酿造工艺规定啤酒是由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酿造而成。酿酒商开始使用更便宜的大米代替大麦。然后,大型企业集团的酿酒大师在先进实验室的支持下,决定外包淀粉的提取,并引入酶以加速淀粉改性和稳定性。温度调节进一步将几周的贮存时间缩短到一周甚至更短。这代表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大幅节省,在相同的核心设备下将产量提高了十倍。时间和空间的减少几乎没有留下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新机会。现在可能是增加收入的时候了。
吉姆·卢德尔斯(Jim Lueders)在德国慕尼黑的多门斯酿酒学校(Doemens Brewing School)接受了酿酒师教育。1990年毕业后,他在15个国家参观研究了200多家酿酒厂和相关设施。他相信酿酒业是一门工艺并崇尚品质,他能够掌握制作卓越啤酒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他在制定商业计划、确定设施规模、选择和安装设备、培训新操作员、决定产品组合和优化运营方面拥有详细的专业知识。他一直面临削减成本的要求,并尽其所能满足。然而,当他接触到利用酿酒厂的现有资源来增加收入的概念时,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了。他研究了乔治·陈(George Chan)教授与纳米比亚图姆比酿酒厂(Tunweni Brewery)合作的先驱性案例,该案例可追溯到1996年,当时基于自然界的五大王国的综合农业概念与奥尔塔弗和利斯特集团(Ohlthaver and List Group)合作进行了测试。然后,他花时间设计了一个能够提供更多收入,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的新业务。
</aside>
<aside> 💡
吉姆有设计、建造和运营一家小型酿酒厂的经验,成本低至12万美元。
如果与餐厅结合,这个活动集群可以将食品销售额提高多达25%。收支平衡点在每年3,000至6,000桶之间。当啤酒直接销售给顾客时,平衡点可能只需达到这个数量的一半。其中一个关键成本是灌装线,设备至少需要花费6万美元。吉姆经常提议使用铝制或玻璃制的小型酒桶,顾客可以退回这些酒桶进行再次灌装,从而避免了投资,同时降低了客户每品脱的成本。在美国、墨西哥、西印度群岛和日本等地,吉姆已经实施了20多个传统类型的项目,并凭借这些新见解,在美国蒙大拿州史蒂文斯维尔(Stevensville)购买了土地,并开始购买二手设备,从百年历史的木质谷仓到从破产中收购的铜釜。
他开始重视每一个废物流的价值,从酿造后的麦糟开始。这些富含纤维和蛋白质的废物占麦芽干重的92%,这意味着只有8%被赋予了价值。这些不含淀粉的残渣部分混入面包面团中,就像德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做的那样,部分用作蘑菇种植的基质。在收获蘑菇后,废弃的培养基被氨基酸所富集。最初质量低下且只能免费提供给养牛户(只收取运输成本)的饲料,现在被转化为吉姆计划养殖的鸡和猪的优质营养品。猪粪加上用于清洗酒桶、发酵缸和猪圈的废水被导入消化器中产生沼气。消化器的污泥被用作浅池中藻类的饲料。这个过程有助于产生底栖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喂养鱼类的理想食物。酿酒厂通常每生产一升啤酒需要5升水。这些水理想地用于养鱼。在这个过程中,回收的建筑材料和设备被升级利用于建筑和运营,进入设施的每一件物品都用来生产更多的食品、水、能源和就业机会,符合蓝色经济的基本条件。2012年1月,吉姆推出了他的第一批精酿啤酒,并宣称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
</aside>
<aside> 💡
按照吉姆描述并实施的啤酒酿造业务与之前报道的咖啡项目(案例3)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吉姆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交钥匙式运营,减少投资并降低风险,同时提高收入。这在中国和非洲等高增长地区特别有意义,这些地区对啤酒有渴求,但同时面临水资源短缺和食品安全需求。如果吉姆的方案成为标准,那么酿酒厂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与日本支持者合作提出的不丹无酒精荞麦Pawo啤酒进一步表明,啤酒不必与酒精相关联,这可能代表创业者的另一种选择。吉姆已经提出支持这一倡议,使其达到最高的技术标准和全球最挑剔的味觉标准。
神奇的啤酒酿造厂仍然生产传统或无酒精啤酒、面包和蘑菇。但是,由于废物产生量大,蘑菇产量可能达到很大规模,这些蘑菇可以在现场加工成素食香肠。现在有了啤酒、面包和香肠,一个真正的巴伐利亚派对似乎即将成为现金的来源,同时提供健康、愉悦的产品,创造就业机会。这对许多外行人来说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可能性,因此这个概念被称为神奇。创业者的力量在于将他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转化为现实。
</a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