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Pauli.png

BE Shelley.png

概括 Summary

本文介绍了沥青回收的创新,这是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Hisashi Hosokawa及其公司GreenARM领导。全球沥青市场预计在2011年达到1.24亿公吨,其中多孔沥青作为比传统非多孔类型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替代品脱颖而出。Hosokawa的“生态制造”方法使沥青能够现场回收,将旧材料转化为高质量的多孔沥青,仅需少量新材料(最多30%)。这种方法减少了浪费、运输成本和环境影响,符合蓝色经济原则。GreenARM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期间德里的道路重铺项目以及2006年冬季奥运会前的意大利项目。多孔沥青还改善了排水系统,减少了打滑现象并促进自然过滤。尽管传统道路建设者因设备折旧而存在抵触情绪,但这项创新提供了显著的环境和财务效益,为企业家提供了改造道路建设行业的机会。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innovations in asphalt recycling, a key component of the Blue Economy, led by Hisashi Hosokawa and his company GreenARM. The global asphalt market is projected to reach 124 million metric tons in 2011, with porous asphalt emerging as a safer and more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non-porous types. Hosokawa’s “ecofacturing” approach enables on-site recycling of asphalt, converting old materials into high-quality porous asphalt with minimal new material required (up to 30%). This method reduces waste,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ligning with Blue Economy principles. GreenARM’s technology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projects such as road resurfacing in Delhi for the 2010 Commonwealth Games and in Italy ahead of the 2006 Winter Olympics. Porous asphalt also improves water drainage, reducing aquaplaning and promoting natural filtration. Despite resistance from traditional road builders due to equipment depreciation, this innovation offers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benefits,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entrepreneurs to transform the road construction industry.

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 Supporting the UNSDG

Untitled

Case 75: Contents | 案例内容

多种语言版本 | More Languages

<aside> 💡

市场

2011年全球沥青市场规模预计达1.24亿吨,总产值约744亿美元。

价格从1999年炼厂交货价115美元/吨,升至2005年200美元/吨,2011年夏季更突破600美元/吨。预计至2013年需求年增2.1%,增速较往年放缓主要源于中国市场增长减速,但中国仍为全球关键增长市场。发展中地区增长最佳领域并非道路用沥青,而是屋顶防水材料——该用途已占总量10%(道路铺装占84%),剩余少量用于船舶防水。目前沥青屋顶材料在整体屋顶需求占比较小,为亚洲(除日本)和拉美提供增长机遇,中国将成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沥青屋顶市场。

18英寸厚的沥青每吨可覆盖1平方码。乳化沥青和聚合物改性沥青需求增长,而传统沥青水泥滞销。关键转变在于多孔沥青替代易引发水滑现象的非多孔沥青,提升道路安全。除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英国石油(BP)、雪佛龙(Chevron)和壳牌(Shell)等跨国巨头,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凭借奥里诺科沥青砂(储量约3000亿桶)成为国际主导企业,仅加拿大阿尔伯塔省3100亿桶储量可与之比肩。按当前日均440万桶消费量,这些储量可满足全球约400年需求。

</aside>

<aside> 💡

创新

沥青的应用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巴比伦和迦太基城市,当时用于船舶和建筑防水。其特性还应用于早期摄影术——光照下的沥青锡板可生成黑白图像,后来更作为计算机和家电的隔音材料。

虽然沥青主要采自矿藏,但也可从糖、糖蜜及稻米、玉米、马铃薯淀粉等可再生资源中提取。不过现今绝大多数沥青来自炼油残渣和废机油。

沥青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其巨量废弃物问题——道路需定期翻修。欧洲沥青回收率达80%,是纸张、玻璃、塑料和铝总回收率的两倍。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数据显示,道路翻新和拓宽工程每年产生9100万吨废旧沥青,其中7300万吨被回收。但由于需将旧料运输至加工中心(新料仅掺配10-25%旧料),导致额外交通拥堵。

细川久史(Hisashi Hosokawa)先生曾任日本通商产业省(现经济产业省)国际贸易政策局局长、国际事务副大臣等职。退休后未选择传统"天下り"(官员空降企业),而是创立GreenARM株式会社。基于对沥青产业规模及升级挑战的认知,他联合日本产业界和专家团队,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开发出突破性系统:不仅实现现场沥青再生,更能将旧料升级为高价值多孔沥青(新料添加量≤30%)。他将这种区别于传统制造的创新模式称为"生态制造"(ecofacturing)。

</aside>

<aside> 💡

第一笔资金流

细川久史先生与GreenARM团队(包括提出初始概念的著名土木工程教授笠原淳)快速推进设备研发,在日本完成初步测试后,通过政府项目验证了技术效能。

该技术前身曾用于2006年都灵冬奥会前的意大利多孔沥青试验。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筹备期间,GreenARM通过印度合资企业承接德里邦政府公共工程局项目,成功再生82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沥青面层,其现场再生技术在施工效率和路面质量上展现显著优势。

印度国家公路局(NHAI)已强制要求道路修复采用现场再生技术。成套设备先预热表层沥青混合料,轻松完成路面刨削,就地重组为所需级配,100%利用再生料并仅添加少量新料。多孔沥青技术增设了粒径分选单元(在刨削与重组工序间),并采用能同步铺设多孔沥青与砂浆基层的双层摊铺机。这种"就地取材"的模式契合蓝色经济核心原则:避免运输、实现现场再生,从而降低成本与材料消耗(材料用量减少九倍),其经济效益足以支撑投资回报。

</aside>

<aside> 💡

机遇

道路建设对环境造成重大负担。将传统路面改造为多孔沥青路面,可确保雨水通过自然排水系统渗透。

水滑现象不仅威胁行车安全,还会阻碍雨水自然过滤过程,导致道路及周边区域积聚废弃物和有毒物质。

虽然沥青/柏油生产集中在少数跨国公司手中,但道路施工企业通常是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生态的本土公司。采用上述商业模式所需的设备转型,意味着现有资本投资将快速贬值。由于这类设备通常使用寿命较长,在机器尚未完全折旧的情况下,行业往往会产生变革阻力。这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提供了改变现状的时间窗口。

利用现有路面材料添加少量新料生产多孔沥青,不仅能减少矿产开采和运输需求,还有助于恢复地下水位。这种突破性的技术变革,正是任何具备风险意识的企业家都愿意把握的机遇。

</aside>

补充资料 | More Information

补充资料 | More Information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