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Pauli.png

BE Shelley.png

概括 | Summary

本文探讨了玻璃在蓝色经济中的创新应用,强调其在传统回收之外的潜力。每年生产约1000亿个玻璃瓶和罐,但仅有一小部分被回收,导致大量浪费。玻璃由富含二氧化硅的沙子制成,可无限次重复使用,然而回收过程能耗高且成本昂贵。创新者安德鲁·翁格莱德和盖伊·迪林汉姆通过注入二氧化碳,将混色玻璃转化为轻质、坚固的玻璃泡沫,实现了突破性进展。这种玻璃泡沫具有多种应用,包括磨料、建筑材料和水培农业。他们的公司Earthstone成功开拓了细分市场,拓展至十一种应用,通过每年处理超过500万瓶玻璃实现盈利。此外,瑞典企业家Åke Mård利用玻璃泡沫构建防火且高效的建筑结构。这一创新不仅减少了废弃物和碳排放,还促进了创业、创造就业机会,并提供了可持续的建筑解决方案,展示了玻璃在蓝色经济中变革性的潜力。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use of glass within the Blue Economy, emphasizing its potential beyond traditional recycling. Annually, approximately 100 billion glass bottles and jars are produced, but only a fraction is recycled, leading to significant waste. Glass, made from silica-rich sand, can be reused indefinitely, yet the recycling process is energy-intensive and costly. Innovators Andrew Ungerleider and Gay Dillingham introduced a breakthrough by converting mixed-color glass into lightweight, strong glass foam through a process involving CO₂ injection. This glass foam has diverse applications, including abrasives, building materials, and hydroponic agriculture. Their company, Earthstone, successfully tapped into niche markets, expanding to eleven applications and establishing profitable operations by processing over five million bottles annually. Additionally, Swedish entrepreneur Åke Mård utilized glass foam for constructing fireproof and efficient building structures. This innovation not only reduces waste and carbon emissions but also fosters entrepreneurship, creates jobs, and offers sustainable building solutions, highlighting the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glass in the Blue Economy.

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 Supporting the UNSDG

Untitled

Case 5: Contents | 案例内容

多种语言版本 | More Languages

<aside> 💡

市场

全球每年使用约3.2万亿件各类容器包装食品饮料,且数量持续增长。其中玻璃制品占比虽小,但年产量仍达1000亿个瓶罐——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施每日可产出百万件,单件平均价值不足0.5美元。

除包装玻璃外,建筑与汽车用平板玻璃年消耗4400万吨,市场规模超500亿美元,整体玻璃产业年产值达千亿美元。

玻璃制造历史可追溯至9000年前,首个玻璃瓶诞生于3500年前,但回收体系直到1970年代才出现。瑞典玻璃回收率达90%以上,美国平均水平不足40%(加州以近80%领先),英国年消耗80亿件(360万吨)玻璃容器中仅不足百万吨被回收,其余均进入填埋场。

玻璃以硅砂为原料,理论上可无限循环使用。但原生玻璃生产能耗巨大——每吨需消耗4千兆焦耳能量。回收玻璃制造新容器可减排17%并避免采矿,但高昂的回收成本(分拣、运输、颜色分类)使即便欧美推行押金制度(美国单件5美分、欧洲升装25欧分)仍难抵消支出。消费者与政府的多方努力未能提振玻璃企业使用再生料的意愿,全球每年仍有约650亿个玻璃瓶罐被废弃。

</aside>

<aside> 💡

创新

将玻璃瓶回炉再造看似合理,但从物理化学角度看,这如同要求树木将落叶直接重组为新叶般低效

美国创新者安德鲁·昂格莱德(Andrew Ungerleider)与盖伊·迪林厄姆(Gay Dillingham)提出革命性方案:将无法按颜色分类回收的混合碎玻璃转化为泡沫玻璃。这种材料虽无法再制瓶,却开辟出全新应用场景。

技术核心在于将碎玻璃研磨成粉,加热时注入二氧化碳形成多孔轻质泡沫。其强度高、成本低且具研磨特性。填埋场为减负付费接收废玻璃,现场转化泡沫玻璃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原料进场即获收益"。更进一步,若工厂毗邻填埋场,还可利用有机废物分解产生的甲烷作为廉价能源,同步降低生产成本与温室气体排放。

</aside>

<aside> 💡

第一笔资金流

昂格莱德与迪林厄姆于1994年创立Earthstone公司,将泡沫玻璃技术引入物理研磨剂利基市场

含有气泡与硅藻土状结构的再生玻璃块,可高效清洁烤架、去除油漆、抛光纤维板。相比传统研磨剂的环境危害与高成本,这种产品迅速获得家得宝(Home Depot)等建材零售巨头青睐。随着销量增长,生产流程从间歇式改进为连续式系统,本地化原料采购进一步压缩成本,形成竞争优势。

</aside>

<aside> 💡

机遇

应用领域极为广阔。美国企业匹兹堡康宁(Pittsburgh Corning)采用类似技术,选择聚焦建筑材料市场,其在比利时建立了首座玻璃回收工厂,第二座则落子捷克。

而昂格莱德(Ungerleider)与迪林厄姆(Dillingham)则探索出一系列多元化应用场景。如今,Earthstone公司已推出十一款基于回收玻璃的商用产品。最新的机遇在于为水培农业提供玻璃泡沫制成的生长基质——这种材料可永久循环利用,从而消除对该农业领域造成压力的废弃物问题。

瑞典桑兹瓦尔(Sundsvall)的建筑企业家奥克·默德(Åke Mård)将玻璃泡沫块转化为住宅的预制地基、墙体乃至屋顶。他发现,充满微气泡的玻璃不仅可作为隔热材料,更是一种防火结构建材。这一创新建造技术已获欧盟认证。此类玻璃泡沫块具备多重优势:完全防水、防虫蛀、杜绝地下室真菌滋生,且隔热性能与成本均优于现有替代方案。默德证实,回收玻璃在作为建筑结构材料时可同步实现四项功能。

玻璃回收熔炉实现商业化运营的临界产能为年处理500万只玻璃瓶。截至2009年,Earthstone年处理量已达530万只玻璃瓶并实现盈利。按每户家庭年均消耗200只玻璃瓶计算,约需覆盖25,000户家庭即可支撑业务可持续性。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主要成本来自能源消耗。能源可来源于具备余热集群效应的企业(类似自然系统协同模式),或与玻璃废弃物共生的有机垃圾产生的甲烷气体。此类工厂的建立不仅创造就业岗位,还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升建筑材料品质,激发全域创业活力,同时减少运输需求和对矿产原料的依赖。

</aside>

补充资料 | More Information

补充资料 | More Information (2)